每个要形容自己非常冤屈的华人,一定是说自己比窦娥还冤。可有几个人真正知道窦娥的故事呢?其实非常非常少!
不知道的占绝大多数,这其中也包括我。
一直喜欢《西厢记》、《牡丹亭》的辞藻韵律,故事讲得也凄婉而丝丝入扣。购买它们的电子书时,是包括《窦娥
冤》三部戏曲一起卖的。听、说了大半辈子“窦娥冤”这个词,却一直不知道那故事。于是反倒先读了《窦娥冤》。
终于知道了怎么回事,很自然想起了《金瓶梅》里无处不是沾上官司就必定倾家荡产、丢性命的冤屈,所以觉得这
个故事也太没震撼感了!甚至觉得诸如张驴儿父子,讹蔡婆婆婆媳成亲等情节突兀、唐突得很。
且不说这些了。窦娥原名叫窦瑞云,是送到蔡婆婆家之后,才改名为窦娥的。试问,如果没改名,就应该是窦瑞云
冤了。这“窦瑞云冤”会像“窦娥冤”一样,成为众人频繁使用的词语吗?我认为那样的话,这世上绝对不会出现一个“窦瑞
云冤”或“瑞云冤”等诸如此类的词语的。
因此说,词语的韵律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!诗词歌赋中自然天成的句子,即便不符合平仄、限韵的规定,也是会为
大众所传诵的。
2020年5月18日